新能源“双跨”渐成潮流,新老巨头抢滩布局光伏、氢能
原标题:新能源“双跨”渐成潮流,双跨新老巨头抢滩布局光伏、源渐氢能
长距离运输存储是成潮氢能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瓶颈
伴随中央及地方推出支持氢能产业发展政策,今年我国氢能领域投融资规模大幅增长,流新老巨绿氢时代正在加速驶来。头抢滩布
以(600481.SH)为代表的局光光伏“新势力”龙头于近两年完成“光氢双跨”,全力布局光伏、伏氢氢能产业链。双跨此前,源渐(601012.SH)、成潮(300274.SZ)、流新老巨(601877.SH)等多家光伏厂商也已进军氢能。头抢滩布而它们的局光底气来自于光伏业务的强劲增长,以刚发布三季报的伏氢双良节能为例,该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3.6倍。双跨
氢能被视作为清洁能源的“终极能源”,在煤化、石化等工业领域可用作原料,在钢铁领域可作为还原剂,在发电、供热、交通等领域可作为燃料。从当前来看,我国氢能的最大需求来自于工业。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节能减排首当其冲的就是工业领域,尤其是高能耗工业领域。
当前中央和地方政府密集出台氢能产业支持政策,今年以来,北京、浙江、广东等地纷纷出台氢能产业规划,积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截至目前,目前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央企业已经在制定包括制氢、储氢、加氢、用氢等全产业链布局,取得了一批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成果,“制、储、运、用”成为氢能产业重点发展的四大环节。
“我们公司首套1000Nm3 /h绿电智能制氢系统于9月21日成功下线,实现了当年研发、当年制造、当年收获订单,强化光伏行业与氢能行业产业布局。”江苏双良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法根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如是说,“从研发模式、生产组织、业务模式、乃至应用领域来看,电解水制氢更偏向于机械制造业。我们在原本光伏产业多晶硅还原炉业务基础上,布局绿电智能制氢系统,发挥公司40年机械制造的优势”。
绿氢是发展氢能的初衷。发展氢能就是为了能源的“去碳化”,只有通过无碳能源生产“绿色的氢”,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当前,电解水制氢是目前工业化应用的制氢技术中接近零碳排放的制氢技术,考虑电解槽的不同应用场景,碱性电解槽更适用于工业用氢。”某新能源行业分析师对记者说。
王法根说:“碱性水电解技术是当前最主流、成本优势最大、最具备大批量生产条件的技术路径。其他两项技术路径受制于成本和技术成熟度,尚难形成大规模应用。”
从上游制氢、中游储运氢到下游用氢,氢能产业链很长。对于氢能产业发展中最环节技术率先被突破将有助产业发展,王法根表示,“长距离运输存储是氢能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瓶颈,当前比较主流的高压储氢技术成本较高,导致运输成本高。未来,如果储氢技术能有所突破,那行业将迎来大规模发展”。
此前,隆基绿能(601012.SH)、阳光电源(300274.SZ)均在2021年成立相关氢能子公司。上述两家公司的相关电解槽制氢设备已在今年上半年陆续投产,预计2022年产能分别为1.5GW、1GW。
在新能源新老巨头纷纷“双跨”布局光伏、氢能的同时,为积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老牌传统煤电、水电正加速布局新能源业务。定期报告显示,央企(600236.SH)的主营业务包括水力发电、火力发电和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售电等,其中以水电为主。截至上半年末,公司在役装机容量1248.36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1022.76万千瓦;火电装机133.00万千瓦;风电装机76.60万千瓦;光伏装机16万千瓦,在役水电装机占81.93%,也由此实现了新能源业务领域的“多跨”。
(责任编辑:焦点)
- 工信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通知 17项具体举措加力振作工业经济
- 富瑞:予周大福买入评级 目标价升至18港元
- 美媒:高盛面临美国证监会调查,两支基金或违反营销材料中ESG承诺标准
- 破解行业痛点 银行跨境电商金融升级
- 世茂集团:33亿元出售北京两地块权益,将用于偿还境内债务
- 美台继续搞军事勾连“蒙特雷对话”下周粉墨登场
- 南方基金反洗钱宣传系列一:防范虚拟货币炒作风险
- 上海今年第二批住宅用地拟7月下旬集中出让
- 首款原创“莆田鞋”上线 “鞋都”正式进入“原创品牌”时代
- 华为Mate 50系列芯片曝光:骁龙8/骁龙8+双平台 仅支持4G
- 新东方在线暴涨100%,“把孩子焊在这个直播间了”
- 歌尔股份分拆歌尔微冲创业板:钻监管漏洞“重复上市” 信披有重大误导之嫌
- 赛灵思分销商:FPGA明年起涨价8%属实
- 国民信托40.72%股权转让至富德生命人寿获监管批准 第一大股东将发生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