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严格审查粗钢减产情况,邯郸两家钢企违规增产曾被通报
来源:华夏时报
华夏时报记者 邢祺欣 李未来 北京报道
粗钢产量将面临严格审查。国家格审钢减规增
近日,发改国家发改委日前向各地下发2022年粗钢产量压减考核基数核对工作通知,委严要求各地核实反馈考核基数。查粗产情产此前国家发改委表示2022年将继续开展全国粗钢产量压减工作。况邯
兰格钢铁研究中心副主任葛昕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4月份发改委提出了‘摒弃以量取胜的郸两粗放发展方式,促进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家钢要求,这表明了国家将对钢铁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企违走上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的被通报发展之路。压减粗钢产量仅仅是国家格审钢减规增一种手段,但其最终目的发改是为了让钢铁生产企业的产品结构随着下游需求的变化进行相应的优化调整,钢企利润也将随着高附加值产品线的委严增多而逐步提升。”
一季度粗钢产量明显下降
早在2021年,查粗产情产国家发改委就提出要压减全国粗钢产量。况邯当时指出将在重点区域上突出压减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郸两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等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粗钢产量,在重点对象上突出压减环保绩效水平差、耗能高、工艺装备水平相对落后的粗钢产量,目标就是确保实现2022年全国粗钢产量同比下降。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3月份,全国粗钢产量为24338万吨,同比下降10.5%。与之相关的生铁与钢材产量也出现同比下降11.0%与5.9%的情况。
葛昕认为,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经济结构换挡的关键期,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可以发现,房地产投资增速、商品房销售面积、新开工面积等一系列房地产行业数据均出现了大幅度下滑,对于建材的需求明显减少。虽然基建投资增速相对较好,但对建筑钢材需求仅起到了一定的托底作用。
“今年以来制造行业的表现相对较好。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高于去年四季度2.6个百分点,呈现逐季回升的良好态势。同时制造业占比进一步提升,一季度为28.9%,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达到2016年以来最高值。随着制造业投资增速的持续走高,对于板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葛昕向《华夏时报》记者指出。
部分钢企因违规增产被罚
钢铁企业减产潮下,部分钢企却并没有落实要求。
4月份,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河北省时发现,邯郸市落实钢铁去产能工作不力,存在违规建设钢铁项目、虚假置换钢铁产能等乱象,产业结构调整落实不力,相关部门监管更是形同虚设。
在通报中,河北新金钢铁有限公司在2021年拆除原2号高炉后,在未取得能评、环评等相关审批手续情况下,在原2号高炉南侧空地上违规开工新建一座1260立方米高炉,涉及产能116万吨。2022年2月中央督查组前期暗查时发现,该高炉主体建筑已经完工,其他附属设施正在建设。
河北新武安钢铁集团烘熔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烘熔钢铁)也在未取得相关审批手续情况下,于2021年底违规开工建设一座1580立方米高炉,涉及产能137万吨。2022年2月,前期暗查发现,该高炉基座基本建成,热风炉已具雏形,计划2022年6月建成投产。这两个违规建设高炉目前虽已拆除,但当地相关部门称对违规行为毫不知情,暴露出监管不到位问题。
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确保钢铁厂不再以量取胜,走智造、以智取胜的道路。应从三个方面来推动,通过财税、金融、产业等政策协同,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
吴琦指出:“一是从原料供给侧看,建立稳定可靠多元的原料供应体系,提高资源保障能力,降低企业运行成本、保障产业链安全。二是从产品生产来看,推动生产工艺、制造、营销的数字化、低碳化转型,加快自主创新,优化用能及流程结构,提高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智能决策水平。三是从产业结构来看,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有序扩大产能规模,提升产业集中度和企业核心竞争力。钢铁行业将加快数字化、低碳化转型,加快跨区域、跨领域兼并重组,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责任编辑:探索)
- 亚马逊语音助手Alexa表现太差劲,硬件团队今年将亏损100亿美元
- 存款1000万,才能考进?银行招人不能让“钞”能力说了算
- 河北省秦皇岛市政协原副主席刘建军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 日本将启用自卫队飞机向乌克兰邻国运送救援物资
- 工信部:我国5G移动电话用户达5.24亿户
- 欧股涨幅扩大,德国DAX指数涨2%
- 实控人被强制执行1.85亿,华谊兄弟股价一度跌超10%
- 嘉定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新一批“团购”违法典型案例
- 北京:疫情高发多发的区进一步降低社会面活动度
- 同泰基金又一只产品发行失败!旗下多只偏股基金今年以来跌幅超30%
- 促进公平的灵丹妙药?马斯克的推特算法开源计划远比想象复杂
- 嘉士伯一季度销售额飙升24%
- 英特尔芯片代工业务负责人将离职
- 浙江杭州余杭农商银行2021年净利增长17.22% 不良率降至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