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紫宸
2022年8月24日,逆周期在台铃电动车有限公司的家电东莞工厂,品牌负责人孙泽说,动车的生最近一两月,厂商长因为东莞基地和惠州新工厂需要一个衔接过程,逆周期电动车的家电产量已经有一些跟不上市场的需求了。
两个月前,动车的生这家电动车企业位于惠州市博罗县的厂商长工厂刚刚投产,超过300百亩的逆周期场地面积,让这家厂商对后续华南地区的家电增产计划有了保障。
在多数行业因疫情遭受冲击的动车的生这半年,这家电动车厂商却卖出了令其颇为满意的厂商长业绩。现在,逆周期他们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新工厂的家电达标计划。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动车的生电动车是中国的原创产业,如今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直到今天,在东南亚等地,出行依然是日本摩托车的天下。而在欧美国家,电动车似乎不是他们常用的代步工具。
但中国电动车正在一场前所未有的风口当中顺风行驶。国内、国际市场同时向电动车厂商们张开了双臂。
从2018年开始,这种整体性的增长开始变得更加明显。台铃过去几年中在国内多个省市陆续建立工厂,2022年,台铃甚至开始筹划在泰国建厂,以期把电动车更多推向东南亚的市场。企业管理者发现,即便在遥远的美国,电动车近年也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增长。
当然,受益的不仅仅是电动车厂商。台铃方面认为,全球性的减碳潮流让几乎所有跟新能源挂钩的产业都腾飞了。
根据东莞市的统计,2022年上半年,在东莞市几十个工业门类中,新能源成为增长最为迅猛的工业门类之一。根据东莞市的统计,前6个月当中,工业仪表、新能源汽车、智能手表、充电桩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70.6%、154.6%、66.7%、47.9%。
政府、企业都在这场巨大的风口之下全力以赴。
去惠州
德邦公司的快递业务员蔡文亮每天穿梭在东莞的大街小巷,他发现,尽管疫情令很多行业受到打击,但和新能源相关的工厂却层出不穷地冒出来。
他只能凭借肉眼观察他的业务所能覆盖的角落,但东莞市政府工信局发布的数据似乎能够与这样的直观感受互相印证。东莞市工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在过去六个月当中,工业仪表、新能源汽车、智能手表、充电桩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 170.6%、154.6%、66.7%、47.9%,几乎霸占了该市产值增长最快的工业品种排行榜。
大岭山镇凤凰路92号的台铃车业有限公司正在忙于对接东莞与70公里之外的惠州工厂的生产,以求更快地达产,两个月前,这个新工厂才正式投产。近几年,那里通过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和优惠政策,吸纳了一批电动车产业链企业,现在正在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产业集群。
过去一年,台铃分布在全国九个城市的工厂一共生产了高达1200万辆电动车。如今,东莞的工厂已经承载不了继续扩产的需求,他们需要更大面积的土地,但东莞暂时提供不了这样面积的土地。
2020年6月,台铃启动惠州工厂的建设,这是台铃在珠三角的第三站。2004年他们起步于深圳,8年后,工厂从深圳迁到了东莞,再经历了8年,工厂又决定从东莞转向场地更加广阔的惠州。与此同时,台铃在中国电动车生产的大本营——江苏无锡盖起了总部大楼,那里不仅是电动车产业链最为完善的地方,整个华东地区也是国内最大的电动车消费市场。
2022年上半年对台铃来说一波三折。4、5月份,长三角地区疫情封控,台铃的供应链一度受到了影响,东莞基地的生产也被动地减缓。但随着封控的解除,他们随即又进入加速生产的状态,以交付此前延迟的订单。“彼时无锡的配件商都是把配件拉到高速路口,我们再找车在高速路口去接应。”孙泽回忆说,此外,在华北地区,台铃的天津工厂,也一度因疫情反复拖累了供应链的响应速度。
幸运的是,电动车市场的消费端几乎没有受到影响。孙泽认为,这其中有一个原因在于电动车能够有助于疫情的防控:作为单人出行工具,电动车有效避免了公共交通的出行。这成为一股无形的助推力量,给整个行业在数年疫情里带来了良好的销量表现。
风口骑行
在深圳——这个他们当初起步的城市,台铃现在拥有大约五百家门店。如果统计所有的电动车品牌,这个数字会相当可观。
在孙泽的印象里,台铃电动车销售增长最显著的时间点发生在2018到2019年间。
台铃目前在国内有九个研发生产基地,分别位于深圳、无锡、东莞、天津、徐州、成都、惠州、重庆、贵港,仅在过去5年内,台铃陆续新建的工厂就有4个。新工厂的不断投产,让电动车的产量每年以可观的速度在增长。
2019年4月15日,备受该行业瞩目的电动自行车新国标正式落地。从那一天起,电动车市场上只有两类电动车——第一类电动自行车(也就是国标电动车)和第二类电动摩托车允许上路,与此同时,电动车行业产品由许可生产转为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即3C认证),未获得CCC认证的企业不再被允许从事相关生产和交易活动。
新国标在电动机额定连续输出功率、最高设计车速、整车重量、电池电压上都作出了全新的规定。孙泽认为,新国标的实施为整个市场释放了巨大的需求,但现实意义还不止于此。“过去没有国家标准,很多地方一刀切,不让你跑,电动车没有路权,国家标准的出台,相当于认同了电动车作为交通工具的合法合规性,行业管理基于新国标能够得到进一步的规范,这对整个产业的发展都非常重要。”孙泽说。
国内城市对于电动车整体进入一个更为接纳的阶段和状态。就在数十天之前,深圳正式允许电动车上牌,与深圳毗邻的东莞也在这一年允许电动车上牌。
孙泽说,相对来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是电动车辆行驶管理最严格的城市,这些地区多实行中心城区电动车禁止行驶的规定。
但局部准入的困难并不影响电动车行驶在一条顺风的“车道”之上。
孙泽认为,全球性的减碳潮流让几乎所有跟新能源挂钩的产业都有所收益,包括电动车。
2022年,台铃决定在泰国筹备基地,目标瞄准当地以及其他东南亚的国家。在东南亚,摩托车依然占据出行工具的主流,台铃方面希望中国电动车未来逐渐对这些大部分来自日本的摩托车形成替代。
广西贵港的工厂在主攻电动车用户大省广西以及云南等西南地区市场的同时,也有意向东南亚地区辐射。孙泽介绍,这片区域,目前需求旺盛,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需要。
即便是在没有使用电动车习惯的美国,出口也出现了一些意料不到的增长,孙泽分析,这可能与减碳趋势下的消费风尚有关。“美国人的环保观念更强,我想他们愿意尝试新玩意。”孙泽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