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好景不长网 > 休闲

现在父母这么重视教育,抑郁症为什么仍然高发?

好景不长网2025-07-06 06:24:58【休闲】2人已围观

简介 现在父母这么重视教育,抑郁症为什么仍然高发? 近几年,我所在的心理咨询工作室接待的青少年来访者逐渐增多,甚至自残行为和自杀意念的孩子也有不少。 而这些状况比较集中在初、高中时期,多数的表现是焦虑状态

 

现在父母这么重视教育,现父抑郁症为什么仍然高发?母重

 

近几年,我所在的视教心理咨询工作室接待的青少年来访者逐渐增多,甚至自残行为和自杀意念的育抑郁症孩子也有不少。

 

而这些状况比较集中在初、现父高中时期,母重多数的视教表现是焦虑状态和抑郁情绪;到了大学,会有一部分孩子得到缓解,育抑郁症但有的现父孩子却会越来越严重。

 

有时候,母重孩子抑郁了,视教就算跟家长说,育抑郁症家长可能也不相信。现父一些家长会觉得,母重你一个小孩子,视教怎么可能会抑郁呢?你能有什么烦心事,屁大点儿的娃!平时只是让你学习而已,又不让你挣钱,你也没有生活的负担,哪来的抑郁情绪?

 

可是,正是家长的不理解,导致一些原本只是情绪有压抑感的孩子,最终变得抑郁煎熬,最终被确诊为抑郁症。而在孩子变抑郁的过程中,家长非但没有当好孩子的情绪容器,反而推波助澜,成为了害孩子抑郁的帮凶。

 

以下是是一位叫小雪的女孩,对心理咨询师的倾诉。小雪说,我有一阶段就很压抑,原本只是有一点点不开心,但后来变严重了。

 

我在班级里个子比较矮,那天上体育课跑圈儿的时候,我又摔了一跤,当众被大家嘲笑了。

 

所以,那几天我都很恐惧上学,心里有点抑郁。我跟我妈说了这件事,可我妈说:“你这么小就抑郁了,瞎扯吧!遇到这事儿有啥的,你过几天就忘了,孩子凡事都要乐观点。”

 

但我过几天还是情绪低落,为了排遣焦虑感,我就拿了妈妈的手机,跟我最好的同学聊天。

 

那些日子里,我同学他开导了我,让我找到了一点自信感。可正当我的情绪逐渐好转时,却被我妈发现了,我连续几天都跟同学聊天的事儿。

 

我妈就对我大吼大叫,她训斥我为什么不好好学习,每天贪玩聊天,是不是早恋了?妈妈甚至不经我同意,就把电话打给了我同学,劈头盖脸对他一顿骂,害得我都无言以对我的同学。

 

那一整个月,我是真的不想上学了,我不知道怎么去面对我的好朋友,更突然害怕学校的氛围,我感觉到莫名的压力。

 

后来,妈妈看我不去上学,以为我跟她故意对抗,她就要求我必须去上学。

 

因为这事,我不停的哭,焦虑失眠,最后连吃都吃不下了,甚至想过不想活了。最终,妈妈看我把自己关在家里,好几天不吃不喝了,她才带我来这里。

 

心理咨询师通过小雪的自我描述,掌握了她的心理状态,把她确诊为抑郁症。

 

心理咨询师还告诉小雪的妈妈说,她犯了一个很多妈妈都犯过的错误。

 

那就是,在小雪自救的时候,妈妈没有识别出小雪的情绪异样,在小雪“自救”时,妈妈又没有重视这件事情,忽视了小雪的心理健康状态。

 

记得前不久刚看到一篇新闻: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而且一些孩子的情绪长期处于低落状态,但是不容易被发现和重视。

 

那么,这些孩子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患上抑郁症?青少年抑郁症的表现究竟有多可怕?

 

在诸多青少年抑郁症的案例中,都会发现一个极为明显的因素,即亲子关系,这一点会非常直接的决定孩子在青春期的情绪表现。

 

2020年9月17日下午,武汉一名14岁的初三男生,在被母亲当众掌掴后,跳楼身亡。

 

根据新闻报道,这名学生因为在教室和同学打扑克,被班主任请来了家长配合管教。

 

母亲怒气冲冲来到学校,在五楼走廊上当着其他同学的面,直接一把掐住儿子的脖子,戳孩子脑门,将他抵在墙上不停训斥,还连扇了孩子两个耳光......

 

这位母亲的言行举止,丝毫没有给儿子留情面。全然不顾走廊上人来人往,所有人都在注视着孩子。从监控视频里可以看到,孩子在母亲离开后,一直低着头,沉默地呆立原地。

 

没有人知道孩子的内心,此刻在想些什么。这是孩子人生中最漫长的两分钟,也是最后的两分钟。

 

随后,他突然翻过围栏,一跃而下。

 

在这起跳楼事件曝光后,有一位网友这样评价:

 

这位妈妈有没有想过你的孩子,在这学校当着这么多学生老师面被你随意辱骂挨打,你知不知道身边有他的同学,有他的朋友,也许还有他暗恋很久的女孩被你当着面教训着。你踏碎了一个孩子自尊心,还是被母亲踏碎的。

 

是啊,一个青春期的男孩子,正是愿意表现自己、好面子的年纪,被父母当着那么多人,在朋友、同学、老师,甚至是自己喜欢的女孩子面前辱骂打耳光,内心该是多么的绝望。

 

更别提,“打耳光”在我们的文化里,一向被看作是对一个人极大的羞辱。每一个被父母打过耳光,伤过自尊的孩子,内心恐怕都是难以释怀的。

 

可很多父母不理解,觉得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

 

你是我的儿子,打几下,骂几句怎么了?

你的命都是我给的,有什么资格跟我谈自尊?

错了就该打,我家孩子我还不能教训了吗?

……

 

孩子不是父母养的宠物,他们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尊严。

 

孩子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你的儿子。

 

如果家长不反思自己的言行,依旧固执地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谈不上尊严,可以任由父母打骂,随意羞辱的话,同样的悲剧,一定会再次重演。

 

从这些故事中,家长们是否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呢?

 

当然,我并不是说,父母的这些行为就一定会导致孩子抑郁。

 

而只是想提醒父母们,当我们控制欲爆棚,不顾及孩子感受时,即便是出于爱,孩子也不会快乐。

 

家庭的功能是什么?就是保护和照顾家庭成员的职能。

 

研究发现,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功能健全的家庭里,所有心理需求能都够得到满足,发生抑郁的几率会大幅度降低。

 

一般来说,孩子对家庭的心理需求来自四个方向,这些也可以说是家庭功能的四个方面。

 

① 相互平等:指父母和孩子对彼此的付出是平等的。在父母有困难的时候,给孩子参与帮助的机会;当孩子有需要的时候,父母也积极地给予回应。

② 交流与连结:指家里没有冷暴力,所有家庭成员都愿意表达真情实感,能安全地表达情绪,在一起聊天。

③ 和谐大于冲突:指虽然有冲突,但整体上家庭主旋律是和睦的、开心的,家庭成员之间可以互相调侃。

④ 积极的情绪氛围:指家庭的情绪氛围是温暖的,充满爱的。每个家庭成员都发自内心想回家。

 

总的来说,这四个方面其实就在讲一个字“爱”,爱彼此并能让彼此感觉到爱。当孩子出现抑郁的情况,一定要先从自己、从家庭功能上寻找原因,看看这个家还是每个人都向往的地方吗?

 

当然,并不是所有孩子抑郁都是因为家庭或父母,很可能和他自身看待事物的视角有关系,或者和他在校园里的遭遇有关系。但一个在肯定中长大、与周围连结是安全的孩子,才能放心地向他人抒发负面情感,进而降低抑郁的风险。

 

有一部讲述女高中生纯子抑郁的纪录片叫《灯火之下》,我很喜欢这个名字。

 

它仿佛在提醒万千父母,在我们自以为投给孩子的都是光明时,也可能正是因为这份光明,让他们身下产生了阴影。

 

片中,在提及“父母可以做什么”时,纯子说:

 

“静静地守着,你在就好了。”

 

这个“你在”,不仅仅是简单的陪伴,还包括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感受,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

 

家庭的亲密关系,是帮助孩子走出抑郁、重寻快乐的良药,因为它能带给孩子归属感和安全感,不会让孩子觉得活着是负担。

 

很多时候,孩子真的不需要父母为他做很多,只要在他彷徨无助的时候,轻声说:别怕,我在。

 

没有一颗种子不想发芽,孩子都希望自己表现好。

 

当他们犯错时,数落、指责只会适得其反,让孩子们觉得下次犯什么错都必须刻意瞒着父母,怕父母会责怪。

 

只有家长的接纳,才能助孩子们在平复好情绪的情况下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方法。

 

家长日复一日的乐观式解释风格,日积月累,会让孩子在任何挫败中看到变好的希望,永不言弃。这也会形成亲子之间顺畅的沟通习惯,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孩子都会愿意跟父母倾诉、和父母商量。

 

这些决定了关键时刻父母会成为孩子求助的通道,成为孩子摆脱绝望的那线光。

 

生命中挫折和压力永远都会在,想要驱赶黑暗,不是要把黑暗挪开、移除,我们只需要让光照进来。

 

很赞哦!(92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