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周炜皓 李毅达 红星新闻记者|张倩 实习生 曹闳禹
编辑|王禾
视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募基民储精神内耗》爆火以后,舆论呈现出巨大的更多撕裂,一边是产品被“二舅”感动的赞美声,一边是把更对这个故事本身的质疑声,而在这场撕裂的多居漩涡里,“二舅”始终“失语”。蓄吸
红星新闻记者来到“二舅”居住的证券中这座位于河北的小村庄,从他的市场妹妹、堂弟、海私邻居,募基民储以及曾参与过“二舅”十几岁时那场急救的更多医生口中,拼凑出这位老人的产品部分人生。
在他们的把更讲述中,二舅的多居一生充满苦难,却从未向苦难低头,他或许不如视频中描绘的那样“传奇”,但刨除那些难以验证的故事,“二舅”平凡又坚韧的生命本身,也足够动人。
1
没有“歪子”的小村
“二舅”居住的村子并不好找,从县城出发,经过近30公里的车程,其中大半是弯曲缠满的山路,才在矮山环绕间看见端倪。
外来者在这个村子里格外显眼,随着年轻人不断外流,村里如今只有一百多口人,几乎都是老人和留守的孩子。在村口服务中心值守的工作人员很快就猜出了来意,“你是来找二舅的吧?”
村里人把二舅叫作“歪子”。自从视频走红以后,这个从村头走到村尾不过十来分钟的小村庄,几乎人人都知道“歪子”成了“名人”,对于突然造访的陌生人,他们并不意外。从村口进去,途经视频里“刚刚”荡过的秋千,以及如今已空无一人的老校舍,沿着石块铺就的阶梯往上,身旁两侧,都是同样由石头垒起来的房子。
村子里很安静,除了鸟叫,几乎不闻人声,一直往村子深处走了几分钟,才看见几位老人的身影。一位曾在村里教书的老人,主动向记者介绍起“二舅”,也就是他们口中“歪子”的过往,这名老人称,自己在抖音上看到了“二舅”的视频,视频里讲述的故事,和他在生活里认识的“歪子”出入并不大,”基本上有八九成都是真的“。
据他说,在村子里大家有什么东西坏了,都会找“歪子”帮忙,老人家的门锁就是对方帮他装的。帮村里人修东西,“歪子”从不收钱,有时候村里人想给他些蔬果、粮食也不要,“这就够意思”。
在老人指引下,记者沿着一条石板路一路往前,直到有棵花椒树的路口,终于找到“二舅”的家。这是一间同样由石块垒起的小院,四四方方,在院子的后墙下,几位老人正坐在阴凉处闲聊。
老人们都是附近几间屋子的邻居,和“歪子”年纪相仿,听到有人来探访“歪子”,老人们显得很热情。据他们说,“歪子”在的时候,家里的家具、水电出了什么小毛病,都会去找他,“谁的水泵坏了,就用那个表,上去一看就知道哪坏了,给你买个配件就换了”。至于他不在的时候,如果遇上有什么要修的,就得到村子前面去找别人帮忙。
这几位老人称,因为视频的原因,几天前“歪子”和老母亲就被女儿宁宁接到了县城里居住,至于什么时候回来,他们也不清楚。从几位老人乘凉的墙根旁,一条小路过去,就能看见视频里“二舅”的那辆红色三轮摩托,车头蒙着塑料布,走近了还有淡淡的汽油味。
在三轮摩托旁,老房子的大门紧闭着,门内安安静静。
▲“二舅”的三轮摩托2
高烧和残疾
“歪子”是不是天才他们不清楚,但在老人们的回忆里,“歪子”的命运转折点就是那场高烧。
一位老人告诉记者,“歪子”刚开始的时候上学成绩确实好,虽然怎么个好法他们也说不上来。直到发了高烧,落下残疾以后,才没有继续学业。
记者按照老人们的指引,前往了距离两公里外的原“县卫生院”,如今的村级卫生室。在村卫生室中的一名工作人员称,据他所知为“歪子”治病的乡村医生“早死了”。原“县卫生院”的院长已经退休,仍居住在村内,在村民指引下,记者寻找到了这名老院长。老院长表示,他对“歪子”的病情还有印象,当时“歪子”发高烧的时候,乡村医生无法处理,曾经向老院长求助,“歪子”的第一针就是由他打的。
在老院长记忆里,发高烧前“歪子”的双腿并没有异常,当时他的症状与感冒十分相似,为“歪子”注射过一针退烧药后,他向乡村医生交代了治疗意见,随后离开。在他回忆中,当时的情况是:“一开始是高烧,后面打完针后就出现这个情况,后来是麻痹”,“一开始打的不是这个屁股,后来到这屁股上了。”
至于乡村医生后续如何为“歪子”进行治疗,具体情况老院长并不知情,但在他看来,“歪子”当时的病情应该为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发的病症,该病不仅会感染小儿,成年人亦会因感染发病而造成残疾。
老院长称,脊髓灰质炎已在该地区得到有效遏制,“发了糖丸(指脊髓灰质炎疫苗)以后就再也没有那个病了。”而当初为“歪子”诊疗的乡村医生,则于十几年前已经过世,过世原因为心肌梗塞。
这一说法得到了“二舅”妹妹的证实,据她说,这名医生十几年前已经去世,“家里也没有恨过他们,觉得是个意外,二哥自己也没表示过什么想法”。至于“二舅”是否因脊髓灰质炎致残,她表示并不清楚,只是村子里有人这么说。
“二舅”的妹妹称,当初“二舅”生病的时候,父亲找遍了附近镇子里的村医,但没有去什么大医院,实际上,这些年来他一直没去大医院看过,平常有什么不舒服,都是去小诊所里看病买药。
在视频中提及的那位在北京当兵的堂弟则告诉记者,“二舅”当初去北京,本来是想去大医院看病,但因为囊中羞涩,只在北京待了十几天就回了家,“他一听到没钱,也就是玩玩”。
“二舅”的堂弟说,看完那段视频以后,他的感受是“以前太落后了,你看有病治不了,只有顺其自然”。
▲原“县卫生院”3
“脑袋不聪明,这个家就撑不起来”
“二舅”的堂弟,童年时和“二舅”一家住在同一个院子里。
如今“二舅”带着老母亲生活的老屋,在几十年前生活着三家人,每家四五个孩子,都打小一起长大,彼此关系十分密切。但自从高烧落下残疾以后,堂弟发现“二舅”变了,“坏了之后,多多少少这个性格稍微会孤僻一点,不愿意跟人打交道”。
后来堂弟参军入伍,和“二舅”的联系慢慢变少,兄弟之间也不再如少年时那般亲密,“二舅”去北京找他的那次,许多事情他已经记不住了,比如视频中那段“首长搓背”的趣闻,堂弟已经回忆不起当时的场景,只是模糊地说“可能是有这回事”。等到他复员,分配到县里工作的时候,“二舅”已经成了村里的木匠。
堂弟的邻居说,那些年“二舅”的日子过得还不错,村子里缺木匠,家家户户有活都会找他,“二舅”干活踏实,“有啥活干啥活”,学起东西来也很快,“脑袋不聪明,这个家就撑不起来”。
▲“二舅”为妹妹绘制的门头“二舅”学习木匠的过程,是一个人孤独而漫长的摸索,据他妹妹回忆,当初生病在家,“二舅”躺了一年,看见什么东西都自学,“他很聪明,学什么就会什么。当时二哥腿疼,就看医书,自己给自己针灸,自己给自己输液”。
后来病势稍好,“二舅”就开始自学木工,在家里从简单的锤子做起,没有拜过师傅,一点一点积累经验。那时家里的情况并不好,姊妹五人都在田间地头忙碌着“挣口粮”,即使是生活在一起的妹妹,她也来不及关注“二舅”手艺不断精进的过程。
但她还记得,“二舅”为了学好木匠吃过的那些苦,“主要是苦在他只有一条腿(能用力),使不上力气,不方便。有时候木头很大,拿不动,他就往上扛,都是自己弄,没有别人帮忙”。
吃过的苦,变成了生活的甜。有了手艺,“二舅”不仅找到了安身立命的事业,也开始为家里人创造更多幸福,他妹妹还记得,自己出嫁的时候“二舅”为她打造了一套最时兴的箱子,作为嫁妆带入婆家,时隔几十年,想起那时的场景,她的眼睛依然闪着骄傲的光。
干木匠,仅仅是“二舅”爱好中的一项,他拉过二胡,还喜欢画画,和木匠手艺一样,这些也都是靠自学。后来家里几个姊妹建新房,除了木家具、木门窗,就连房子里的建筑格局改造、走线,以及墙面上的装饰绘画,也都由他承包了。
五个姊妹中,有四个都住在相邻的村子里,平常家里电风扇、饮水机坏了,妹妹还是会习惯性向“二舅”求助,而“二舅”也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她面前,“随叫随到,他从来不会让我难过”。
▲“二舅”帮邻居修过的门4
二舅很苦,但很开心
对于“二舅”的视频走红,妹妹说她很开心,“最好的二哥被更多的人看到了”,但再次看到这条视频的时候,她只看了两分钟不到,眼眶就已经泛红,再也没有办法继续看下去。
据“二舅”的妹妹回忆,这条视频的拍摄者唐浩,是五姊妹中小妹的女儿的女婿,前段时间他们小两口回来过一次,用两三天时间完成了拍摄,第一次看见这个视频的时候,她觉得很感动,“看哭了,我们姊妹几个看完后心里都很难受,很心疼二哥,二哥是真苦”。
可她从没听“二舅”说起过这种“苦”,在他们面前,“二舅”是个乐观的人,去年老母亲生病以后,他经常带着老母亲出去散步、爬山,看到老母亲不高兴,就会想着办法讲笑话哄她开心。
木匠活还很吃香的那些年,曾经有过不少人想给“二舅”说媒,都被他拒绝了,家里人也不敢劝他,“他毕竟腿不方便,自己都养活不了,也养活不了别人”。
后来突然有一天,“二舅”抱回一个刚出生的小女孩让妹妹帮忙照顾,“二哥在外面给人干木匠活,他一个人带不了孩子,也不会带”。那时,妹妹已经有了一对儿女,她没问小女孩从哪来的,只是答应了下来。
这个小女孩,就是“二舅”现在的女儿宁宁,小的时候,她会叫“二舅”的妹妹为“妈妈”,后来在大人的要求下,才改口称“姑姑”,“毕竟是我二哥要的孩子,不能喊‘妈妈’。后来等她懂事之后,我们就跟她说了她是被抱养,她说知道,表现得很平静”。
在姑姑家长大,到了嫁人的年纪,宁宁离开家进县城里生活,每次过上一两周回来,买东西都会买上双份,给姑姑一份,给爸爸一份。孩子们长大了,“二舅”和他的姊妹们也老了,木匠不再是吃香的行业,他很少再出去做活,只是村里到处走走,帮助邻里们排忧解难。
宁宁曾经想过把“二舅”接到城里去生活,但每次去不了几天,“二舅”又要跑回来,他妹妹说,这是因为“家里还有个老母亲”。虽然五姊妹也曾经每个月轮换着照顾母亲,但“二舅”陪伴母亲的时间是最多的,尤其母亲生病这一年多以来,几乎都是他在照料着。
可宁宁还是成功了,视频火了以后,“二舅”和老母亲不得不前往县城里生活。据“二舅”的堂弟说,这些天“二舅”拒绝了很多邀请,“采访太多了”。
伴随着巨大的流量,网上开始出现对“二舅”的质疑和揣测,对于这些声音,“二舅”的妹妹表现得毫不在意,“谁愿意说说去,谁愿意看就看”。而至于那些号召要向“二舅”和家人们捐款的声音,她则表示并不需要,“我们不要捐钱,现在的生活比起过去已经很好了”。